阿克塞非遗文化体验中心,让95项非遗从“纸上”走进生活

2025-10-14 11:35:32 来源:华闻网
   華聞網甘肅阿克塞10月14日電(郭紀鵬)走進阿克塞哈薩克民族文化體驗中心,1100平方米的空間裏,哈薩克族的非遺智慧在指尖流轉、在舌尖綻放。這裏設有6處非遺展區和1處非遺展臺,6位非遺傳承人常駐於此,將95項各級非遺項目轉化為可觸摸、可參與的文化體驗。
微信图片_2025-10-14_110107_483.jpg
    指尖技藝是體驗中心的核心風景。國家級非遺哈薩克族刺繡展臺前,「隴原巧手」巴迪哈帶領社員們飛針走線,羊角紋、鷹紋等源自自然的紋樣在布帛上舒展,每平方厘米26針的細密走線,藏著草原美學的密碼。這些刺繡作品不僅是裝飾,更承載著母輩對女兒的祝福——許多床帷、掛毯都是母親為女兒準備的嫁妝。不遠處,氈房製作傳承人哈哈爾曼正講解樺木頂圈的搭建技巧,網狀木桿與芨芨草簾的組合,再現了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智慧,他帶出的近10名徒弟,正讓這項省級非遺技藝延續活力。金屬加工臺前,匠人鏨刻的銀器紋路清晰,皮革工藝展區的皮具光澤溫潤,每樣作品都鐫刻著時光的痕跡。
微信图片_2025-10-14_110146_272.jpg
    舌尖上的非遺更具煙火氣。奶製品加工區裏,阿娜爾漢大姐手把手教遊客製作酸奶疙瘩:將牛奶發酵成酸奶酪,切塊曬幹,過程中滿是草原的記憶。遊客們親手參與的不僅是美食製作,更是對遊牧生活「方便攜帶、營養充足」生存智慧的理解。一旁的文創區裏,刺繡紋樣轉化為掛件,氈房元素融入文創杯,六大類百余件文創商品,讓非遺從體驗品變成了可帶走的記憶。
微信图片_20251014110524_318_471.jpg
    文化的傳承更在互動中深化。小舞臺上,哈薩克族青年的歌舞展演靈動熱烈;研學課堂裏,「遇見巖畫」「阿克塞之鷹」等課程讓青少年在實踐中讀懂非遺。從刺繡的針腳到氈房的結構,從酸奶疙瘩的酸甜到冬不拉的琴聲,體驗中心讓非遺走出博物館,成為可感知的生活文化。
    在這裏,每一項體驗都是與歷史的對話,每一位傳承人都是文化的橋梁。阿克塞的非遺正因這份沈浸式傳承,在戈壁草原上永葆生機。

责任编辑:微尘

免责声明:华闻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阅读

阿克塞縣南邊近三十公裏的戈壁深處,阿爾金山的風終年掠過3.2平方公裏的"青色墩臺"——這是"博羅轉井"的原意,如今它以影視基地的身份重獲新生。從熱鬧的自治縣老城到廢棄的廢墟秘境,再到國家4A

2025-10-17

走進阿克塞哈薩克民族文化體驗中心,1100平方米的空間裏,哈薩克族的非遺智慧在指尖流轉、在舌尖綻放。這裏設有6處非遺展區和1處非遺展臺,6位非遺傳承人常駐於此,將95項各級非遺項目轉化為可觸摸、可

2025-10-14

在祁連山南麓的阿克塞風情園內,一座兼具西域雄風與現代設計的建築靜靜矗立,這便是集民族文化與自然生態於一體的阿克塞哈薩克族民族博物館。這座建築面積達4238平方米的展館,以1700余件文物藏品為密

2025-10-14

「烏蘭牧騎,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嫩芽』。」在肅北草原的廣袤天地間,這支成立於1974年的文藝隊伍,已如頑強的嫩芽般紮根五十余載,成為甘肅省唯一一支烏蘭牧騎,更化作草原上流動的文化燈塔。

2025-10-14

「這些巖畫裏的牦牛,已經奔跑了六千年。」肅北縣博物館館長賽依吉爾格力站在復製巖畫前,指尖拂過拓印紋路,眼中滿是敬畏。從2000年投身文物保護至今,這位土生土長的肅北人已守護這片土地的文化記憶二

2025-10-14

「針腳要藏在紋樣裏,就像傳統藏在生活裏。」肅北縣非遺館內,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娜仁其其格正示範蒙古族服飾刺繡技藝,絲線在綢緞上流轉出雪山紋樣。在這片草原上,祝贊詞的吟誦、馬頭琴的弦音、服飾的針

2025-10-14

热门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图集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Copyright © 2025-2030 华闻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