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傳奇】建設香港 回饋家鄉 報效祖國 車弘健:浙籍港商的別樣鄉情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唐代大詩人賀知章在其《回鄉偶書》中如此描摹浙江紹興鑒湖:春風年復一年吹拂,湖水波來瀾去依舊,鄉愁在盪,歸舟在搖……
對於大多數紹興人而言,車家父子——車越喬與車弘健的名字,早已鑲嵌入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從紹興博物館到少兒藝術學校,從紹興文理學院到車恂如圖書館,從《紹興方言》到《紹興歷史地理》……他們將「反哺」二字寫進家鄉的煙火裏,讓鄉愁有了具象的模樣。
浙江紹興,不僅是車家父子鄉愁的註腳,更成為香港與祖國「血脈同源、共頻共振」的生動隱喻。從1950年車越喬離開家鄉赴港奮鬥、為浙江與香港捐款助力,到車弘健繼承父輩事業,組織開展「創新融合·共築未來」港澳青年浙江行活動,兩代人以「回歸」與「融入」的雙向足跡,在浙港之間織就了一張「家國同構」的立體結構網絡。
勇立潮頭 愛國愛港
在香港灣仔的香港浙江省同鄉會聯合會(簡稱「浙聯會」),記者採訪了不停忙碌的車弘健先生,也見識了他快人快語的行事風格。
浙聯會四面牆上展示着各類獎章、重要活動記錄和組織架構信息,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幅書法作品:「勇立潮頭」。這幅字由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贈予浙聯會,既是浙商精神的具象化體現,也是對浙籍港商歷史貢獻的充分肯定。錢塘江大潮,以萬馬奔騰之勢衝破天塹,既有弄潮兒「手把紅旗旗不濕」的果敢,又暗合浙商「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密碼。
「香港很多舉足輕重的商人都有浙江背景!」出生於香港、受教育於加拿大,在中西交融多元文化下成長起來的車弘健,始終保持着對浙江家鄉血脈的強烈認同與自豪感。
車弘健簡單地向記者介紹了他擔任第一常務副會長的浙聯會。浙聯會1998年成立,創辦至今20多年了,這裏匯聚了一大批愛國愛港的浙江籍香港商人,有所成就即思回饋家鄉、報效祖國。浙聯會理事會以「承前啟後、發揚光大」為目標,現以「團結務實、茁壯成長」為理事治會理念。比如,車越喬與車弘健父子、陳元鉅和陳仲尼父子等,正是其中最好的表率,他們身體力行,延續老一輩「愛國愛港、造福桑梓」的傳統薪火,並將其代代相傳、發揚光大,不斷引領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勇於拼搏,探索創新,充分體現出浙聯會老中青鄉賢的傳承和強大的凝聚力。
「愛國愛鄉是廣大愛國企業家的精神底色,也是我們終身學習的榜樣!」車弘健表示,「我們將一直秉承愛國愛港的宗旨, 擁護『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大力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將維護香港社會長期繁榮和穩定為己任。」
身兼數職 服務社會
身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浙江省同鄉會聯合會第一常務副會長以及香港科學儀器社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的車弘健,他將事業「扶上馬,送一程」之後,熱衷於投入社會各種公益事業。
去年3月份,車弘健赴北京參加全國政協會議,提交了一份《關於推動港澳居民深層次融入全國發展》的提案。在提案中,他指出,務求回到內地的港澳青年能夠持續性地穩定發展;加快研究港澳居民與內地居民的一體化,加強他們對國家公民身份的認同,並擔負起相對應的公民憲法義務和責任,形成利益、責任和道德的共同體 。這一提案被列為全國政協年度好提案,既體現了前瞻性,也為後續實踐提供了理論框架。
最美人間四月天。今年4月,車弘健又在浙江參與主導了「創新融合·共築未來」港澳青年浙江行活動。這一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活動,旨在推動浙港澳三地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助力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車弘健現任浙江省政協常委,熱衷參與家鄉及全國性事務;而從上海總會副理事長到油尖旺愛心慈善基金主席,再到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校董等等,他都竭盡所能、不辱使命。
車弘健繼承並擴展了父親創辦的香港科學儀器社,既推動了企業的經營發展,更踐行了家族愛國愛港愛鄉的理念,致力於文化傳承和公益事業。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物質主義盛行的今天,車弘健重新撿拾起了這種精神,並將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熔鑄為一體。
【採訪實錄】
車氏父子薪火相傳
記者:您提到父親對您影響深遠,能否具體分享一些他的經歷和事跡呢?
車弘健:我父親車越喬,1932年出生於浙江紹興車家弄村一個小商人家庭。作為長子,他肩負照顧弟妹的責任。1950年,18歲的他輟學赴港謀生,僅帶了10元錢。初到香港,他在同鄉開的大公書局任練習生,後被分配至儀器部。憑藉紹興人的勤奮與精明,他迅速掌握了儀器性能及組裝調試技能。儘管每月寄回大部分的薪水,但家中生活依然拮據。1955年,他白手起家,創立了香港科學儀器社。創業初期,父親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通過推銷儀器至香港各級學校,後隨着國家推行改革開放,經濟飛速發展,1990年代在家鄉紹興設立公司生產教育儀器出口,並在上海、杭州、廣州成立公司供應國際先進儀器。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香港龍頭儀器代理商。
父親常常教導我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父親業有所成不忘回報家鄉、回饋社會。他在政商圈內有「儒商」之稱,多年來大力支持紹興文教事業,籌款興建紹興博物館、少兒藝術學校、紹興文理學院,捐資建成恂如美術館、車恂如圖書館、李蓮青體育館、車恂如小學、越喬樓等,並將自己收藏的300多幅吳昌碩、齊白石等名家的作品捐給恂如美術館。為發掘弘揚古越優秀文化,還出版了《紹興方言》,合作出版了《紹興歷史地理》等優秀書籍。為表彰他的貢獻,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浙江省愛鄉楷模」榮銜、紹興市人民政府授予他「榮譽市民」稱號。
在香港,他亦曾捐助過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香港樹仁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院校。港中大學逸夫書院還特別將大禮堂展廳命名為「越喬藝廊」。父親用實際行動實踐了「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慈善精神。
今年正是父親創立香港科學儀器社70周年,他把畢生心血凝聚的事業託付到我手上。我深知「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道理,深感任重道遠,定當不負父命,必須全力以赴把他的事業推上另一個高峰。
寄語港青把握機遇
車弘健先生接受港商記者採訪。
記者:作為前輩,您能否結合自身經驗,為香港青年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一些建議呢?
車弘健:香港青年投身大灣區發展,需把握好「政策紅利、產業互補、試錯空間」三大核心優勢。
大灣區是國家戰略級發展平台,享有「一國兩制」下的特殊政策支持,港青要充分用好國家和香港的各種政策和優勢。
大灣區產業體系完備,涵蓋金融、科技、文創、教育等多元領域,港青可依託香港國際化優勢(如金融、法律、設計等)與內地市場互補。例如,港青在深圳從事人工智能、跨境電商等新興領域,或通過「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等孵化平台實現技術轉化。
大灣區為港青提供「試錯」機會。大灣區內地城市如深圳、廣州等,生活成本低過香港,提供住房補貼、稅收減免等福利。而且,港青還可保留香港身份,未來可根據需求靈活選擇發展地點。現在,特區政府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內地青年來港就業安排」,有條件的香港和內地青年都可積極參與。
香港與大灣區的融合不是單向選擇,而是雙向賦能。港青既要保持「獅子山精神」的拼搏,也要培養「大灣區視野」的格局,方能在時代浪潮中把握機遇。(記者 楚楚)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华闻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阅读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8
2025-06-28
热门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图集